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史
分享

華中根據地對日偽的金融斗爭

夏珊珊 盛海豐

2025年10月17日08:26    來源:學習時報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皖南事變后,新四軍在鹽城重建軍部,國民政府切斷對新四軍的軍餉供給,而新四軍所在的華中根據地被日偽軍分割包圍,分散於蘇北、蘇中、淮北等8個戰略區,面臨著嚴酷的軍事壓力與經濟封鎖。日軍在華中地區強制發行偽幣、排斥法幣(國民黨政府發行的法定貨幣),導致根據地金融混亂、物資外流,嚴重威脅軍民生存。在此背景下,新四軍和華中抗日根據地積極與日偽進行針鋒相對的金融斗爭,建立自主的貨幣金融體系,滿足擴大生產、保障軍民生活的需要,保護人民群眾的利益。

構建獨立自主的貨幣金融體系。首先,開設銀行,發行抗幣。為鞏固華中敵后抗日陣地,中共中央於1940年11月1日發出《關於建立與鞏固華中根據地的指示》,要求中原局和新四軍抓緊根據地政權建設,設立銀行,發展工農業生產。根據指示,劉少奇、陳毅決定迅速籌建根據地銀行和印鈔廠。1941年4月,新四軍創辦的第一所銀行即江淮銀行在鹽城成立。隨后,淮北銀行、淮南銀行、大江銀行等相繼成立。抗戰時期,新四軍和華中根據地成立了十大銀行,共發行了約242種紙幣。抗日戰爭勝利后,各地區的銀行合並成華中銀行,發行華中幣。銀行的建立與貨幣的發行,對經濟的發展和金融的穩定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其次,維持幣值與物價穩定,加強市場調控。為保持抗幣幣值與根據地物價穩定,根據地政府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嚴格控制抗幣發行量,強調“經濟發行”而非財政發行。發行量力求與根據地的糧食、棉花、布匹、食鹽等物資儲備和市場需求相適應,避免濫發導致通貨膨脹,以建立和維護抗幣的信用。二是加強外匯管理,防止偽幣、法幣在根據地泛濫。各地採取嚴格管理外匯的辦法,由銀行或銀行指導下的交易所規定比價進行兌換。敵佔區的商人持偽幣向抗戰區購買土特產品(戰備物資除外)時,要在銀行或交易所換成抗幣使用。抗戰區公私商店如向敵佔區買進必需物品時,也要在銀行或交易所換成偽幣。對商人和民眾持有偽幣、法幣的,要求到邊區銀行下設的兌換處兌換抗幣。三是建立抗幣本位制。統一解放區幣制,部隊、政府的開支,發放各類貸款,一律使用抗幣。貨檢貿易機關及各地合作社一律以抗幣為計算單位核算貨價。繳納稅金和商業買賣也須使用抗幣。根據地與日偽區、國統區接壤地帶,視具體情況酌情處理。

最后,開展農業與工商業信貸投資業務,鼓勵發展生產。為支持發展生產,根據地銀行向農民、手工業者、合作社發放各種低息農業貸款、手工業貸款。除了向工商業投資外,各銀行還開設了工商業貸款業務。如發放小業主貸款,給商人貸款以鼓勵其到敵佔區城市採購生產、生活物資,解決群眾生產和生活必需。

開展貨幣斗爭。堅決排斥和禁止偽幣的流通和使用。各地一方面將貨幣斗爭與物資管理密切結合起來。將根據地出產的主要物資,如棉花、糧食、油、鹽等加以管理,限制出口。商人必須帶回物資,不許帶回偽幣。另一方面靈活調整斗爭策略。根據地在嚴格查禁偽幣的同時,貶值征收一些偽幣作為對外支付手段,組織和利用偽幣向敵佔區換根據地所需要的物資,這樣既達到查禁偽幣的目的,又照顧群眾的經濟生活。為了達到還擊敵人的目的,根據地政府採取“以偽制偽”的對策,即拿出一定的資本兌換偽幣,在偽幣增值時去敵佔區購買物資,而偽幣貶值時,將偽幣大量拋出,加速偽幣貶值。

對法幣既聯合又斗爭。在抗戰初期,法幣是各戰略區的主要流通貨幣,在華中地區根基深厚,加上抗幣發行較晚,若過早限制法幣會加劇偽幣入侵。在斗爭初期,根據地採取聯合法幣排斥偽幣的策略,發動群眾使用法幣、抵制偽幣。之后由於汪偽政權宣布廢除和禁用法幣,法幣在華中地區的地位大大降低,並且通貨膨脹愈發嚴重。為保障華中敵后各地人民的利益,根據地增加抗幣的發行,對法幣採取限制的政策。如將票面一元的新抗幣作五元法幣使用,停止使用“中農票”,限用中央、中國、交通三行的法幣。對法幣採取分等級使用的策略,票色尚好的法幣和抗幣一起流通,破舊的不支持流通,或者按票面貶值使用,防止破舊法幣充斥根據地。

利用比價斗爭武器。抗日戰爭后期,各地進一步採用比價斗爭的方法限制法幣流通。1945年8月,華中局財委會提出,法幣使用時須按照1:50(華中幣1元折國民黨法幣50元)之比率折算。抗日戰爭勝利后,華中幣成為華中地區的主要流通工具。根據地採取以華中幣收兌法幣封存出口的辦法,再用法幣換回根據地所需要的物資,達到了保護人民群眾利益的目的。

金融斗爭的顯著成效。新四軍和華中抗日根據地在抗日戰爭時期開展的金融工作和貨幣斗爭,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后抗戰在經濟金融戰線上的重要組成部分,取得了顯著成效。一是穩定了物價水平,維護了根據地的經濟秩序。抗戰后期,抗幣成為華中民眾最鐘愛的貨幣。老百姓真誠地相信:“抗幣是我們自己的貨幣,抗幣越藏越值錢。”二是通過銀行金庫管理戰時資金,保障了軍事供給,設立的黃橋、靖江等外匯交易所,建立了通往上海、南京的地下通匯線,支持了地下工作。三是通過發放農業貸款、手工業貸款、商業貸款,促進農業生產恢復和發展,解決群眾生產生活困難。在新四軍的金融工作中,還走出了薛暮橋、駱耕漠、顧准等專業人才,為新中國儲備和培養了一批懂業務、政治強的金融骨干。

(責編:劉圓圓、萬鵬)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