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8日09:21 來源:中國軍網-中國國防報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1945年9月12日刊發的《晉察冀日報》。資料照片
1943年反“掃蕩”作戰前,報社成員進行軍事訓練。資料照片
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報社出版印刷的部分書籍。資料照片
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挺進華北地區開展廣泛的游擊戰爭,取得了許多勝利,並開創了我黨我軍在敵后創建的第一個抗日根據地——晉察冀抗日根據地。根據地建立之初,各項工作百廢待興,特別是如何團結動員群眾建設和開拓根據地成為當務之急。為此,晉察冀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聶榮臻提議創辦一份報紙,以宣傳黨的抗日政策主張,記錄報道抗日軍民英勇作戰的故事,激發人民群眾的抗戰熱情。
1937年12月11日,《晉察冀日報》的前身《抗敵報》在太行山區阜平城正式創刊,從此開啟了我軍新聞抗戰的征程,並迅速成為華北敵后宣傳戰線上一面戰斗的旗幟。
報社成立之初,由於日寇對根據地的嚴密封鎖,經常面臨物資奇缺的困境。當時,印刷報紙只能使用粗糙的黃毛邊紙﹔每期僅能用石印機印刷單面兩版內容,發行量不超過1500份﹔報紙的發行工作只能依靠部隊或群眾轉送到讀者手中。創刊不到3個月時,報社就遭到敵人對晉察冀中心地區的重點進攻,大部分印刷設備和紙張在敵軍的轟炸中被炸毀,報社成員也隨部隊緊急轉移。然而,正是艱難險阻激發了大家的攻堅熱情。沒有紙張就自己辦造紙廠,發行量不足就將石印改為鉛印,發行工作困難就在邊區各地設置發行干部和交通員……報社成員們與敵人在太行山峻嶺之中展開游擊斗爭,出不了大報就出小報,出不了兩版就出一版,憑借編寫快、印刷快、發行暢通、轉移迅速的優勢,將一份份報紙傳遞到敵后軍民手中。此外,為滿足根據地軍民的文化和思想政治需求,報社專門成立書局,印刷大量書籍、雜志﹔為更靈活、更機動地學習黨中央指示精神、國際反法西斯形勢及更廣泛地傳播聲音,報社設置了電台進行新聞收發。1940年,《抗敵報》改名為《晉察冀日報》,報紙由隔日刊改為日刊。
辦報過程中,報社社長鄧拓根據游擊戰理論與敵后辦報實際,提出“游擊辦報”的思想,他要求不論戰斗如何頻繁,物質條件如何短缺,交通運輸如何困難,都應堅持出報。這一思想成為報社抗戰時期辦報的重要引領,為報社在戰火硝煙中堅守輿論陣地提供指引。
隨著日寇加緊對抗日敵后根據地的進攻,報社面臨著更嚴峻的生存考驗。面對敵人的“掃蕩”“清鄉”“蠶食”,為便於部隊轉移和報紙出版,報社成員對印刷設備進行輕量化改造。他們用棗木制成可拆卸的輕便印刷機,將笨重鉛字鋸短三分之二,把鉛字架改造為活動式,鑄字盒革新為便攜手翻式——整套系統僅需八匹騾子即可游擊轉移,這便是有名的“八匹騾子辦報”的故事。一個移動的“游擊印刷廠”由此誕生,敵人來襲時,所有設備就迅速拆卸打包搬到騾子背上轉移,待安全后又卸下設備組裝印刷。為了更好進行游擊作戰,報社還組建了武裝自衛隊,沒有敵情時就編報寫稿、出版報紙,一旦與敵人交戰就拿起槍奮勇戰斗,保護印刷設備安全撤離。
1941年8月,日寇逼近報社駐地平山縣滾龍溝。由於與司令部失去聯系,報社成員化整為零,分散到大山中與敵周旋,在游擊間隙堅持出報。為防止敵人發現蹤跡,成員將印刷設備埋在滾龍溝深處的鏵子尖,敵情解除后立即挖出趕印報紙。在敵人“掃蕩”的25天裡,成員勇敢機智地“七進七出鏵子尖”,共出版報紙23期。這些報紙,對於穩定根據地的民心軍心、鼓舞軍民抗戰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1943年,日寇對根據地的摧殘更加瘋狂。為在離開馬蘭村之前再出一期報紙,面對敵人的步步緊逼,報社全體成員齊心協力,連夜趕制報紙,直到印刷出800份報紙后才立即轉移。在北營村,成員被敵人發現后,轉移到戰場外線的玫瑰坨,12天堅持出版12期報紙﹔在五台、盂縣交界的“無人區”裡,成員頂著凜冽刺骨的冷風前行,轉戰19天最終到達安全地區繼續出報……在那段艱苦歲月裡,報社成員就這樣一手拿筆,一手拿槍,深入敵后戰場,在太行群山之中進行新聞游擊戰,將一份份報紙化作炮彈,與敵人開展宣傳輿論斗爭,把前線捷報送到敵后軍民手中,堅定群眾抗戰必勝的決心。
在與敵人斗爭的同時,報社規模也不斷發展壯大。在上級領導的關心支持和報社成員齊心協力下,晉察冀日報社逐漸成為一家包括報社、通訊社、出版社、書店和廣播電台的綜合性新聞出版機構,從太行山區的小山村走出華北,走向全國。《晉察冀日報》內容豐富,形式多元,涵蓋國內國際新聞,融合消息、通訊、社論、漫畫、順口溜、歌曲、詩歌等多種載體。報刊記錄了前線軍民英勇殺敵、根據地民兵支前、民主選舉、減租減息、群眾生產等場景,報道了爆炸大王李勇、狼牙山五壯士、回民英雄馬本齋、放牛娃王二小、白洋澱雁翎隊的英雄事跡,刊發了《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團結就是力量》《歌唱二小放牛郎》等著名歌曲,並出版中國第一部《毛澤東選集》。此外,為動搖敵人戰斗意識,《晉察冀日報》還開設“日軍士兵的覺醒”專欄,通過刊登日軍士兵的反戰言論和信件,報道日本國內災害和經濟困境,直擊敵軍心理防線。憑借通俗幽默的文風、鮮活生動的表達、貼近群眾的素材,《晉察冀日報》不僅成為根據地軍民了解八路軍政策、掌握戰況的重要信息來源,也化作鼓舞抗戰士氣、凝聚抗戰信念的精神紐帶。
1948年6月14日,隨著華北解放區正式成立與全國大反攻的戰略推進,出報2800余期的《晉察冀日報》完成了歷史使命,發表終刊啟事。作為黨在敵后根據地創刊最早、連續出版時間最長的黨報之一,《晉察冀日報》堅持“游擊辦報”的思想,時刻斗爭於敵后抗戰一線,用一篇篇飽蘸熱血的報道,積極傳播黨的政策方針,熱情宣傳抗日英雄的感人故事,真實記錄根據地群眾的生活百態,有力瓦解敵人的心理防線,為革命根據地的蓬勃發展和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作出不可磨滅的重要貢獻,而在艱難辦報過程中形成的紅色辦報精神也被永久流傳,激勵著一代代新聞人繼續以筆為槍、砥礪前行。(楊潤鑫 程宇一)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