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琳晖
2025年08月28日08:28 来源:中国军网222
“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力量,这力量是铁,这力量是钢,比铁还硬,比钢还强……”这首《团结就是力量》诞生于抗日烽火之中,高昂的乐曲、怒吼的歌词,激励着每个中华儿女,万众一心,奋勇前进,夺取胜利。
习主席深刻指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是全民族众志成城奋勇抗战的伟大胜利。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全体中华儿女为民族独立和解放而战,以铮铮铁骨战强敌、以血肉之躯筑长城、以前仆后继赴国难,谱写了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以弱胜强的雄浑史诗,显示了中国人民和中华儿女坚不可摧的磅礴力量!
唤起“东方睡狮”真正觉醒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前,屹立着一尊高4.5米的巨型雕塑——“卢沟醒狮”。怒目圆睁、昂首苍穹的姿态,象征着中华民族的伟大觉醒。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曾经创造辉煌灿烂文明的中国,被列强无情地宰割。清末爱国人士谢缵泰曾绘制一幅《时局图》,并题诗:“沉沉酣睡我中华,哪知爱国即爱家!国民知醒宜今醒,莫待土分裂似瓜。”在帝国主义的瓜分狂潮中,这份对民族危机和民众麻木的忧患之情,跃然纸上、直击人心。
曾被视为“蕞尔小国”的日本对华疯狂侵略,掀开了近代以来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一页。从1894年挑起甲午战争,到1931年策动侵占中国东北全境的九一八事变,再到1937年以挑起七七事变为标志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日本军国主义的野蛮侵略步步升级,给中国人民造成了空前巨大的灾难,使中华民族面临空前严重的危机。
“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一首《松花江上》,满是山河沦陷、家国破碎的痛楚。华夏儿女满怀对日本侵略者的仇恨,在白山黑水间奋起抵抗,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
面对日本军国主义意欲“以蛇吞象”的狼子野心,中华民族必须真正觉醒,高度团结,奋起抗战。值此危难之际,中国共产党胸怀民族大义,发出时代呐喊,挺立抗日救亡潮头,成为全民族抗战的首倡者和先锋队。
九一八事变一爆发,中共中央就发表《中国共产党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号召全中国工农劳苦民众,“一致动员武装起来,给日本强盗与一切帝国主义以严重的回答”。此后,中国共产党又积极倡导并推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全民族抗战树立起团结奋进的光辉旗帜。
七七事变第二天,中共中央就发出《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呼吁:“全中国同胞,政府,与军队,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掠!”
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全国各民族、各阶级、各党派、各社会团体、各界爱国人士、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团结一心,义无反顾投身到这场关系民族生死存亡的伟大斗争中。1939年7月7日,朱自清在七七事变两周年纪念日,写下了动人文字:“东亚病夫居然奋起了,睡狮果然醒了。从前只是一大块沃土,一大盘散沙的死中国,现在是有血有肉的活中国了。”字里行间,饱含着激动、自豪与自信。
“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谭嗣同在甲午战败后写下的这句诗,道出的是悲愤之情,催促国人在危机中警醒。
“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郭沫若在七七事变后写下的这句诗,透射的是赤诚之心,彰显国人在团结中奋进。
从“齐下泪”到“齐蹈厉”,中国人民一改被动挨打的无奈,在全民族抗战中展现出空前强大的团结力量,以血肉之躯筑起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的钢铁长城,谱写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抵御外侮的伟大篇章。
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
“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这一源远流长的千年古训,醒目地写在中国共产党于1935年发表的《中国苏维埃政府、中国共产党中央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中,郑重地表达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鲜明主张和真诚态度,彰显着胸襟开阔的民族大义。
中国共产党深刻把握大势,不断调整政策,努力推动形成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在民族危亡日益严重的情况下,在全国抗日救亡运动不断高涨的情势中,在中国共产党的积极倡议和大力推动下,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翌日,蒋介石发表谈话,实际上承认了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大限度地动员了全国的军队和老百姓,为战胜日本侵略者奠定了最广泛、最深厚的群众基础。
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全体中华儿女冒着敌人的炮火共赴国难,各界民众万众一心、同仇敌忾,奏响了一曲气壮山河的抗击日本侵略的英雄凯歌。
中国共产党领导开辟的敌后战场和国民党指挥的正面战场协力合作,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局面。当时,毛泽东深刻指出:“中国军队在民族公敌面前,互相忘记了旧怨,而变为互相援助的亲密的朋友,这是中国决不会亡的基础。”
“到敌人后方去,把鬼子赶出境。”这是著名词作家赵启海在武汉听了周恩来的形势报告后,为共产党开辟敌后战场的决策激动不已,挥毫所作《到敌人后方去》歌词中的一句。敌后战场的开辟,犹如虎口掏心。晋察冀、晋绥、晋冀豫、冀鲁豫、苏北、皖中……一次次成功的“做眼”,建立起一个个坚固的战略支点。山地游击战、平原游击战、水上游击战、铁道游击战……游击健儿在敌后战场逞英豪,运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盘活了抗战的“棋局”。
无论是正面战场,还是敌后战场,千千万万爱国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杨靖宇、赵尚志、左权、彭雪枫、佟麟阁、赵登禹、张自忠、戴安澜等一批抗日将领,八路军“狼牙山五壮士”、新四军“刘老庄连”、东北抗联八位女战士、国民党军“八百壮士”等众多英雄群体,就是千千万万抗日将士的杰出代表。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战场上的英雄,以生命矗立起顶天立地的中国军人形象,浇铸出光耀千秋的民族魂魄。
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谱写雄浑史诗
“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毛泽东的这句至理名言,道出了全民族抗战的制胜密码。
“全中国人民动员起来,武装起来,参加抗战,实行有力出力,有钱出钱,有枪出枪,有知识出知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中,发出了“全国人民的总动员”的时代号召。
伟大的时代号召,唤起了全国民众,激活了制胜密码。为了“把日寇驱逐于国土之东”,中华儿女在不同战线,以各种方式,义无反顾投身于这场“决死的战争”。
——热血青年踊跃参军,英勇豪迈奔赴战场。
“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1942年2月,著名摄影师沙飞在河北省平山县南庄村拍摄了一组照片,把青年农民刘汉兴等人参军入伍的整个过程记录下来,并以歌曲《太行山上》中的这句歌词为题,反映了全国民众踊跃参军报国的动人场景。
这样的场景,在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处处可见。人们不会忘记,北京密云县一位名叫邓玉芬的母亲,把丈夫和5个孩子送上前线,他们全部战死沙场。人们也不会忘记,四川青年王建堂参军出征时,父亲送上一面白布大旗,旗的正中写着一个斗大的“死”字!这种奔赴沙场的毅然豪气,让全民族众志成城奋勇抗战有了最充盈的底气。
——坚守岗位积极生产,毁家纾难慷慨捐输。
当战士们在前线浴血奋战,后方的工厂、农田、矿山成为另一个战场。轰鸣的机器,翻飞的犁铧,穿梭的车队,为前线将士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为了早日打败日本侵略者,许多老人献出了多年节约的积蓄,无数车夫、工人、小贩拿出了自己的血汗钱,不少残疾人甚至乞丐也都将自己艰难得到的一分一毛献出。
毁家纾难,慷慨捐输,节约献金,劝募寒衣……留下多少佳话,令多少人为之动容。
——以笔为枪奔走呼号,文化抗战鼓舞人心。
“在抗战中,我不仅应当是个作者,也应当是个最关心战争的国民;我是个国民,我就该尽力于抗战……”作家老舍的这一番话,彰显了知识分子的强烈担当。
在抗日战争期间,进步的文化人士或著书立说,或讲学论争,或从事创作。各种各样的抗日戏剧、抗日歌曲、抗日诗篇,在根据地、在大后方、在抗日前线、在城市街道、在乡村田野广为传播,鼓舞和激荡着每一颗爱国心。
文艺,成了另一种插进敌人心脏的武器,一种凝聚民族魂魄的工具。
——各族人民亲密团结,休戚与共不屈抗争。
在抗日战争中,少数民族同胞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为维护祖国独立和统一,对日本侵略者进行了坚决的斗争。
蒙古族同胞先后建立了蒙古游击队、鄂尔多斯草原游击队等,涌现出巴云英、奇俊峰等抗日英雄;民族英雄马本斋领导的冀中回民支队和渤海地区的回民支队在同日军作战中屡建战功,威震敌胆;卢汉率领的由云南各族子弟组成的滇军第60军,参加台儿庄会战,英勇杀敌,为抗战立下了汗马功劳……
——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积极呼应,心系祖国建立殊勋。
当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祖国到了生死存亡的危险关头,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埋藏在心中的爱国主义精神像火山一样迸发出来。
司徒美堂组织“纽约华侨抗日救国筹饷总会”积极募捐;各地华侨发起献机救国运动,不少归国青年以生命血洒长空;印度侨胞得知祖国前线官兵伤亡情况严重,发起输血救国活动;南洋华侨机工在滇缅公路运输物资,立下“赤子功勋”……
涓涓细流汇聚成滚滚洪流,显示了全民族抗战坚不可摧的磅礴力量!
汇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义勇军进行曲》激昂的旋律与豪迈的歌词深刻彰显,“觉醒”与“团结”是全民族抗战胜利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抗战胜利的重大意义,在于它第一次空前地撕碎了地域、阶级、党派与族群的藩篱,将整个中华民族锻造成一个共感疼痛、共赴生死的共同体。面对亡国灭种的终极性威胁,一种超越所有内部张力的“共同情感”以前所未有的强度迸发出来。这种情感并非温情脉脉,而是被炮火与鲜血淬炼出的、对民族存续绝对必要性最深刻的觉醒。正是这种觉醒催生了“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的守土担当,使散沙般的旧中国在最危急时刻凝聚为坚固堡垒。历史的辩证法在此显现其深刻:最具毁灭性的战争,反而唤醒了最具创造性的团结;最深重的民族危机,恰恰熔铸了最强韧的民族认同。中华民族在生死门槛上完成了惊世蜕变,以最惨烈代价验证了生存真理——团结就是力量。
历史的长河奔涌不息,时代的回响震耳欲聋。80年前,中华民族以3500万同胞血肉之躯铸就的苦难辉煌,终在胜利的凯歌中洗刷了百年国耻。这场胜利绝非天赐恩典或强权怜悯,而是万众一心、不屈斗争的全民族抗战所谱写的不朽史诗。当硝烟散尽、伤痕渐愈,那曾激荡于救亡图存最前线的“众志成城”精神内核,非但没有被时光侵蚀,反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阔征程中,被赋予了更为磅礴的时代使命与更为迫切的现实呼唤。
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但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习主席指出,团结是战胜一切困难的强大力量,是凝聚人心、成就伟业的重要保证。这要求我们在前进道路上,必须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各界人士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万众一心向前进;必须紧紧团结人民、依靠人民,毫不动摇地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凝聚起全体人民智慧和力量,激发出全社会创造活力和发展动力;必须加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加强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大团结,让全体中华儿女攥指成拳、团结奋斗迸发出来的磅礴力量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
当全体中华儿女将个人的奋斗融入时代的洪流,以“团结如钢”的意志、“风雨无阻”的执着众志成城、勇毅前行,中华民族的巍巍巨轮必将穿越一切惊涛骇浪,抵达伟大梦想的彼岸——那曾闪耀于血火之中的团结之光,必将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夺目的光芒,书写人类历史中又一个气吞山河的东方传奇。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